说实话,改革开放几十年了,国家也大力加强建设,除了天灾人祸,一个家庭能一直穷下去说明这个家真的有“根”可挖。当然,小爱说的这个穷是极度贫困,毕竟大部分都还是穷人。可怕的是本身很穷的家庭,还一个劲的生孩子。为什么农村越贫困的家庭,越喜欢多生孩子?深层原因很残酷。
多生孩子,试图改变家族命运
不得不说,越是贫穷的地方,人的文明程度越低,在中国农村,还有很多地方都是以人多为荣的。你的家族人多势众,大家就不敢对你怎么样,反之,你人丁单薄,就会被挤兑得很惨。一旦发生纠纷,你一个人怎么跟别人一大家子去拼命?
经济上拼不过人家,难道人口上也要比人家低一头吗?那不是摆明了让别人欺负?所以,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安全,也会去选择多生。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是,人即是劳动力,而一个家庭的劳动力越多,那么这个家庭摆脱贫困的速度就越快,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穷人并不认为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这就很像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盛行的“教育无用论”“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他们把教育看成是工作的机会成本,即如果孩子现在能找到工作,就不上学了,如果没有,上学又免费,还是上学吧。
愚昧吗?一点都不,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而且是对子女的投资,可能对自己而言并没有任何收益,所以风险极大,只能作为无所事事的替代品。
穷人教育的问题导致了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生育致贫”。
贫困家庭过的生活理念和大部分普通家庭理念是不一样的。普通家庭之所以不敢多生孩子,是想把一个孩子培养成才,要给他们最好的资源和教育,最少保证所处的阶层不下降。
而那些穷人生孩子,是为了养老和防大病,可恰恰是因为没有教育投入,孩子的未来能不能派上用场,是不确定的,解决的方法就是概率,就是多生——孩子多了,总有一个管用的。反正养孩子也不用多少成本,添一双筷子的事,总要多生孩子碰碰运气。
“超生游击队”跟“我们不愿多生”,都是各自生存条件下的理性选择——穷人不愿意投入教育,所以要多生;我们重视教育,所以不需要多生,也没钱多生。
生与不生,是每个人的选择,也是每个人的权利,但一个人越是聪明就越是懂得对一个新的生命到底要付出多大的责任。
如果想依靠多生或者超生就来改变命运或实现生活富裕,这算盘显然打歪了。因为真正的育儿投资,拼的绝对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