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編輯

道教與宋朝關係密切。宋太祖曾祭祀老子,多次行幸北嶽廟、太清觀,在華山建造西嶽廟,在京城建造建隆觀,在969年召見龍興觀道士蘇澄隱,詢問養生之術,蘇澄隱勸諫國君必須奉行無欲無為之道。972年,宋朝下詔禁止私度道士,任命劉若拙為左街道錄,集合道士於京城考試,下令學業不足的道士還俗。劉若拙頗得太祖信任,往往在宮中設壇祈晴求雨[112]。宋太宗往往優待著名道士,贊許修建道觀。977年,宋太宗把道士張守真在終南的住宅改為北帝宮,翌年召請華山道士丁少微,丁少微次年進宮,上獻金丹、巨勝等藥材。太宗還在京師與蘇州建太一宮,祭太一神,在舒州建靈仙觀,祭司命真君。984年召見陳摶,賜予「希夷先生」之號,並親赴太一宮祭太一神。992年召請擅長辟穀的隱士种放,但种放未應召,太宗欽佩他的高節而賜錢三萬。擅長方術的王德一請求將私宅改為道觀,太宗應允,賜予壽寧觀名額。太宗還將祖父的舊宅改為洞真宮,設女冠31名。據雲張守真得翊聖保德真君傳授為民除妖的劍法,和為國祈福的結壇法。宋真宗時大臣王欽若信奉道教,撰寫《翊聖保德傳》,記載宋室對道教的態度,以及翊聖保德真君下凡的情況、真君教誡等等[113]。

宋真宗時,道教與宋室的關係因「天書事件」而更為緊密。1008年,真宗自稱曾夢見神人,告知將有天書《大中祥符》三篇下降;不久京城發現上有文字的黃帛,認為這就是天降之書[114]。據說天書稱讚真宗,告誡他要清靜簡儉,還說趙宋江山將千秋萬世[115]。真宗將天書下降事件稟告天地、宗廟、社稷,面對三清行天書下降大禮,沿用天書名稱改年號為大中祥符,去泰山封禪,在宮廷門外建立昭應宮供奉天書。不久,天書再次降臨泰山,真宗下詔將天書下降定為天慶節,在都城的太清宮設道場。1009年,官方修撰《天慶道場齋醮儀式》一書,分發全國,召集道士修齋設醮。1012年再有神人下凡事件,真宗得趙氏始祖趙玄朗降臨,事後真宗將玉清昭應宮的一部份改為聖祖殿,並視軒轅黃帝為聖祖,稱昊天玉皇上帝。從此一般人也廣泛信奉玉皇大帝。真宗非常信奉道教,行幸於各地道觀,大量興建道觀,讓女兒入道,使道教教團經濟勢力迅速膨脹。1015年,召見龍虎山天師道第24代天師張正隨,賜號「真靜先生」。從此天師道歷代教主獲賜以先生之號成為慣例[116]。張正隨自稱第24代天師,把江西貴溪縣龍虎山作為本山,傳說當年張魯第三子張盛就任第四代天師,受傳父親的劍與印,拒絕曹魏的官職,南來到龍虎山再興教義[117]。

真宗以宮中所藏全部道書編輯道藏,由王欽若任主編,而實際進行編工作的是戚綸、陳堯佐和道士朱益謙等人,在浙江餘杭縣按舊目錄進行整理,共得4359卷,其目錄真宗御賜名為《寶文統錄》。但《寶文統錄》錯誤頗多,分類欠完善,1013年道士張君房獲任命著作佐郎,重編道藏,把宮中下賜的道經,蘇州、台州、越州保存的各千餘卷舊道藏經,後來宮中再賜予從福建地區獲得的道經,連同摩尼教經書等全部匯集起來,與多名道士一同在杭州編輯,前後七年,編成4565卷,分為465函,於1019年呈送真宗,這就是《大宋天宮寶藏》。張君房又取《大宋天宮寶藏》的精華,編撰《雲笈七籤》一書[118]。宋神宗時,因國家財政拮据,開始發售度牒。本來度牒上要寫上姓名,可是售出的度牒卻沒有姓名,由購買者自己填寫,叫空名度牒,通過地方官或商人之手,大量轉售給個人。出售的度牒越來越多,有時達每年萬份以上,在宋徽宗時甚至超過三萬,因僧道人數太多,一度停止出售,後因金軍入侵,軍費擴大,不得已又重新出售度牒。神宗時一枚度牒價值130貫。後來朝廷連紫衣和大師之號也出售。出售度牒制度使教團喪失威信,出家人質素降低,寺觀藏污納垢[119]。

「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異常關心道教,深受道士劉混康影響,此外魏漢津、王老志、王仔昔、第30代天師張繼先等道士,也經常出入宮廷。宰相蔡京對道教有好感,利用道教討好徽宗。1114年,官府調查五代時被僧侶奪去的道觀,次年下令刪去藏於台州天寧寺的三教圖,和《辨正論》中侮辱道教的文字,甚至燒掉《辨正論》、《佛道論衡》等誹謗道教的佛教書籍。1108年,朝廷制定《金籙靈寶道場儀範》曉喻天下。徽宗又認為有天神下凡,撰寫《天真降臨示現記》。1114年,朝廷設立26等道階,各有名號,相當於一般職稱的中大夫到將仕郎。次年左街道錄徐常知推薦林靈素進宮,使徽宗對道教更為崇信。林靈素修習過茅山派和天師道的道法,擅長役使鬼神、消災的五雷法[120],被視作神霄派的開祖[121]。他說上帝的長男是掌管南方的長生大帝君,長生大帝君降世便是徽宗陛下,天上還有八百仙卿、仙官,現在全降於人世,協助帝君治國,如宰相蔡京乃左元仙伯[122]。

徽宗下令編輯道藏,1117年完成《政和萬壽道藏》5481卷[123]。徽宗又開設了「道學」(國立道教學校),1118年於太學設《道德經》、《列子》博士,開封府學設道學博士,開創了道士做官的先例。林靈素又報告說長生大帝君降臨,徽宗十分信服,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畢竟又成了國教。徽宗撰寫《御注道德經》頒佈天下,林靈素在寶籙宮等地講授道經時,徽宗有時也會在座[124]。蔡京設置了16級的道官和11級的道職,這些道官與道職與一般官員享有同等待遇。後來林靈素因過份專橫跋扈而被逐出宮廷,但徽宗尊崇道教的信仰並無改變,直至北宋滅亡。徽宗一朝,道士相當富足,領取俸祿,每次設齋均有數十萬收入,道觀擁有許多田地,道士甚至養有妻妾。許多窮苦百姓也買道服穿上趕赴齋會,為的是混口飯吃,或得幾個零用錢,這叫千道會[125]。

道教教派方面,道士張伯端開創修煉內丹的金丹道,1069年前後,他受傳劉海蟾的金丹道奧秘「金液還丹火候訣」,著有《悟真篇》。傳說自此直至元代金丹道依次傳了七位祖師[126]。張伯端把人體看作一個小天地、小爐鼎,生成萬物的是大天地大爐鼎,在體內煉丹,要懂得天地生成萬物的規則[127]。北宋末年,新道術「天心正法」興起,屬雷法的一種,用呪符驅使雷神,以驅邪、治病、祈雨為目的。信奉該道術的道士稱為天心派,將五代南唐的道士譚紫霄奉為開祖,徽宗時參與編輯道藏的元妙宗就是天心派道士[128]。

南宋

編輯

宋高宗和宋孝宗都信奉佛教過於道教,只召見天師道的天師。自1145年,朝廷向道士徵收免丁錢,道士失去了部份免稅特權。南宋時整理了幾種老子傳記,包括謝守灝《混元聖紀》及賈善翔《猶龍傳》,兩書並記述歷代老子轉生現世之說。1164年,李石撰《太上感應篇》,講述三教倫理道德。天師道與宋室關係較為密切,第32代天師張守真曾用雷法為朝廷治妖,也曾設醮令泛濫的長江退水。第33代天師張景淵曾為皇太子設醮治病;第35代天師張可大曾制伏錢塘江的洪水與驅蝗,受宋理宗召見,獲任命掌管三山符籙及諸道觀[129]。宋理宗還向臣民推薦《太上感應篇》,宣揚道教的善惡報應思想[130]。

教派方面,1128年,江西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為了拯救百姓,祈請教主許真君,領受淨明經典,創建西山許遜仙道教團,即後來的淨明道[131]。1171年,淨明道編造最早的功過格《太微仙君功過格》,推動功過格的流行[132]。南宋道士白玉蟾時,內丹術興起,用金丹術語修煉守一,與道合一[133]。金丹派以北宋張伯端為開祖,以《悟真篇》為祖經,傳至白玉蟾得以集大成,其教法以內丹為主,兼擅雷法[134]。南宋天心派道士鄧有功編撰《上清天心正法》,解說天心派道術;神霄派的雷法則由王文卿和薩守堅繼承,其雷法融合了內丹和符籙,經典有《高上神霄宗師受經式》[135]。各種呪法被併入道教諸派,特別合併為天師道的神霄雷法,歸納為《上清靈寶大法》等大型呪法儀軌書籍[需要解釋][133]。

金國

編輯

金朝是中國宗教史上創教活動最活躍的時代[136],有太一教、真大道教、全真教三個新道教教派興起。太一教是在約1139年由道士蕭抱珍在河南汲縣所創立,其法籙稱「太一三元」,用符籙治病救災、驅蝗、除妖、祈晴,禁止道士飲酒、食肉、取妻,教派內設有掌管符籙和藥物的役職,受人們讚頌濟世利民,並會埋葬沒有後人掩埋的屍體[137],拯救勞苦大眾。太一教繼法嗣的道士皆改姓蕭,初興時許多在戰亂中受苦的百姓都前往汲縣要求當蕭抱珍的弟子,遂重修汲縣以東的三清院為庵堂,取名太一堂。教派發展迅速,山東真定、趙州等地都修建了太一堂。金熙宗召請教祖蕭抱珍為皇室治病驅魔。太一教第二祖是蕭道熙,繼嗣時是年僅十歲的少年,善於講法,1169年獲金世宗賜敕道士名額,在河南、山東一帶信徒眾多。蕭道熙曾奉召到燕京,出任燕京天長觀住持,1175年後返回汲縣和趙州,1186年將教主之位傳予第三祖蕭虛寂,當時信徒已達數萬之眾。蕭虛寂選定在天長觀居住,1207年因驅蝗有功,出任道教提點[138]。

真大道教興起於金國。1142年,創教人劉德仁在流浪中遇到神人老子,授與《道德經》的要點,從此開創教派,弟子日漸增加,病人不問遠近都來向他求醫。劉德仁見信徒漸增,制訂了九條戒律[139]。真大道教的本旨是清靜無為,仁愛慈儉,禁止色慾、殺生、飲酒,要拯救他人擺脫痛苦,不爭吵,去掉私心與邪念,不靠人施捨,自力耕作、種桑養蠶以求衣食。祖師不用符籙,只對天祈禱為人治病,早晚燒香和恭敬拜天。真大道教以《道德經》為中心,兼收佛教的五戒十善和忠孝仁義的儒家教義,有三教合流的傾向。1161年,劉德仁奉詔上京,住於天長觀,展開佈教活動。但真大道教第二祖和第三祖和金朝關係不算密切,沒有受到皇室援助和恩惠,到金代末年方有該派道士獲任命為道官[140]。

王重陽與弟子七真

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出身豪門,武舉及第,不滿只能充當徵收酒稅的小吏,辭職到終南山隱居,1159年在甘河鎮遇某隱士,受傳金丹道口訣,從此皈依宗教,此事全真教稱為「甘河遇仙」,該隱士是鍾離權、呂洞賓或劉海蟾[141]。王重陽從此與世隔絕,當了道士,專心修行,1161年自挖墓穴,在穴中坐禪,兩年後又埋掉墓穴,在劉蔣村結廬而居,一邊修行一邊布教,但當時幾乎無人合作,僅有弟子三人。1167年,王重陽燒掉茅庵,隻身前往山東。後人在劉蔣庵的廢墟上建立重陽萬壽宮,教徒稱之為祖庭。到山東後,王重陽在寧海州會見了富翁馬鈺,並在其家食住,在庭院修建全真庵寢居,終於說服馬鈺為其弟子,此後許多人開始信奉此教,王重陽挑選了馬鈺、譚處端等七人為高足,一面指導一面佈教,在山東北部沿海組建了五個教團,然後他率領高足回去陝西,1170年到達開封時病逝。馬鈺等七位弟子被種為全真教的七真,而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則合稱五祖[142]。

王重陽著有《立教十五論》教誡弟子,具有三教同源思想,規勸人讀《般若心經》、《孝經》、《道德經》、《常清靜經》,把三教比為鼎的三隻腳,其教義吸收了佛教尤其是禪宗的思想,規勸人出家、雲遊,主張不立文字,以打坐為修行方法。馬鈺把行坐住臥全稱為「行道」,這正是禪宗的說法。全真教視酒色財氣為修行的大敵,禁止殺生、偷盜,訂立全真清規,有逐出、罰拜等六種懲戒。全真教把道士的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兩種,真功是個人心性的修煉,要保持清淨不動心;真行就是積德,要拯救貧苦有難的窮人。全真教排斥過去道教重視的符籙、呪術、外丹。1170年王重陽死後,馬鈺、譚處端、劉處玄和丘處機把祖師的遺體運回祖庭安葬,守喪三年,然後各奔他方佈教[143]。

馬鈺為全真教第二祖,留在陝西中部發展教派勢力,發展迅速。1181年,金朝下令道士由京兆府返回鄉里,馬鈺返回山東,而弟子已在山西、陝西佈教。馬鈺在山東,與七真之一王處一、劉處玄繼續佈教,教派勢力在各地壯大起來,王處一受金世宗召見,獲召住天長觀,並垂詢長生不老之法,次年丘處機亦獲召見,獲邀主持世宗的生日祭禮[144]。金章宗時,劉處玄也曾被召見。但金章宗又禁止秘密建立茅庵及道觀,沒收無敕名額的觀庵,這些禁令打擊了全真教,祖庭的道士流散四方。1197年,金國為了維持猛增的軍費,開始發售空名度牒,全真教乘機購買道觀名額,同年王處一得章宗召見,他買得敕名額後,把祖庭改為靈虛觀。劉處玄也得到章宗召見,全真教購買度牒者三百餘人,觀主呂道安買了數十張道觀名額。金朝末年,丘處機領導全真教,居於棲霞縣太虛觀,獲朝廷賜予道藏,敬慕者與日俱增,1214年協助金國平息山東的叛亂。但金宣宗和宋寧宗召見丘處機的邀請,都被拒絕[145]。全真教的特徵是道觀制度、禁慾和自我修養,道教出家修練至此成為制度,基本精神是過儉樸的生活[146]。入道者須出家住於觀庵,其生活規範、托鉢和雲遊的方法,都模倣禪宗的清規。在全真教陸道和的《全真清規》,明顯看到《百丈清規》和《禪苑清規》的影響[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