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类似的感受:美好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瞬间即逝。而让我们痛苦、郁闷、焦急、难受的事情,似乎可以让时间变得停滞不前,度日如年。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不同的时间感受呢?

2012年,伦敦大学学院的著名神经心理学家帕特里克·哈格德进行了一项实验,参加实验的人被要求按压一个会延迟发出声音的按键,并对按下按键的时刻与听到声音的时刻之间的时长进行估计。

研究者发现,当被试者主动按压按键的时候,被试者对按键时间与所引发声音之间的时长感受,比非主动按键时感受到的时长要短很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是事情的主动发起者的话,我们所感受到的时间长短就会缩短。这是心理学上的时间压缩效应。

这就像我们去赴约会一样,如果我们是主动追求并与自己心仪的对象相处的话,我们就会觉得会面的时间过得太快;而如果我们是被人追求且礼貌性赴约的话,我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

由此可知,类似于我们对疼痛、温度、味道、快乐、幸福、道德等方面的感受一样,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也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还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参与某项活动的主观意愿,取决于我们是不是了解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

当我们沉浸于某件事,进入“福流状态”,物我两忘,完全忘掉时间的存在。此时欢乐的时光让我们觉得非常短暂,我们不妨充分地去欣赏它、体验它的分分秒秒。而当焦虑、郁闷、烦恼的事情让我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可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参加这样的活动,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它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当我们想清楚我们现在的行动和未来的目标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不会觉得这样的经历是那么漫长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