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语乐坛男歌手新人难以崭露头角的现象引发广泛讨论。这一现象背后,是音乐市场价值取向的深刻转变——从推崇声乐技巧转向更注重创作能力。汪苏泷、许嵩、薛之谦等创作型歌手的崛起,标志着市场更青睐词曲创作而非单纯的演唱实力。这种转变导致声乐人才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市场对唱功的热衷程度与相关人才的供给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商业市场始终在追逐新的刺激点,这一规律在音乐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早期的综艺娱乐化,到中期的学院派高音比拼,再到如今以单依纯为代表的真唱直播风潮,唱功门槛的持续攀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趋势使得本就存在音域劣势的男歌手,在市场竞争中更加难以脱颖而出。具体而言,造成男歌手断层现象的原因可从以下三方面深入分析:
首先,市场对音域要求的持续拔高值得关注。纵观华语乐坛发展历程,听众对音域刺激的期待值呈现明显的上升曲线。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大天王时期F4音高就能获得广泛认可,张学友至今仍保持着这一音高标准。虽然仍有中音歌手获得认可,但已难以满足追求高音刺激的主流听众。从1990年至2025年这三十五年间,大众对音域的审美标准经历了显著提升:《快乐男声》时期的民谣F4,《我是歌手》和《中国好声音》将标准提升至C5,而如今单依纯等新生代歌手已将E5作为常规表现。这种全民音域标准的持续攀升,无形中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导致新人质量屡遭诟病。
展开全文
其次,男歌手在高音领域的天然劣势不容忽视。从生理结构来看,男声普遍比女声低五度左右,相当于九个半音的音域差距。这一客观差异使得近年来涌现的单依纯、黄霄云、希林娜依高、姚晓棠等女歌手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反观男歌手阵营,仅有周菲戈在声乐表现上较为突出,能够稳定演绎A4高音,但其商业影响力仍显不足。值得深思的是,以周菲戈的声乐实力,若在往昔市场环境下理应大放异彩,即便在《亚洲新声》中获得亚军,也未能转化为应有的商业价值。
第三,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加剧了男歌手的突围难度。媒体渠道的碎片化使得受众注意力难以集中,高音歌手难以复现昔日的市场热度。《中国好声音》停播后,这一现象尤为凸显。当下音乐传播环境中,各大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将观众注意力严重分流。近五年来,周菲戈堪称华语乐坛少有的优秀男歌手代表,兼具高音实力与完美腔体,但在音色辨识度与商业包装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
《歌手2025》之后推出的《打歌2025》未能延续热度,其根本原因在于直播真唱暴露的技术缺陷。走音、垫音、破音等现场问题频发,严重削弱了观众的观赏体验。这种1"祛魅1"过程直接导致声乐热度的持续走低,观众逐渐意识到歌手真实水平与修音效果的差距。从专业角度看,能同时满足音准稳定、高音扎实、节奏精准等严苛要求的现场歌手实属凤毛麟角。
这种高标准造就的行业壁垒带来双重困境:一方面市场面临优质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学院派对业余歌手的碾压又加剧了技术层面的两极分化。其结果是,音乐院校难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音歌手,而真正具备实力的学院派男歌手又难以获得应有的市场关注。这种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
可以预见,声乐艺术或将逐渐回归小众领域,而作曲、作词等创作环节将重获市场重视。单依纯作品《有趣》的走红,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趋势。《歌手2025》的出现加速了行业的内卷化进程,特别是打破修音滤镜带来的行业震动,使得《中国好声音》式的节目模式难以为继。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与其期待新锐男歌手的横空出世,不如关注已展露头角的潜力歌手,如单依纯、黄霄云等人的持续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