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被救回的刘禅和受伤的赵云,刘备心中既愤怒又心疼。相比起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他更看重忠诚勇猛的将军赵云。因此,他曾一度想摔死这个拖后腿的刘禅,但幸好被赵云及时阻止。这也是刘禅人生中第二次濒临死亡,甚至险些死于父亲手中。
刘禅长大成人后,刘备对他寄予厚望,甚至亲自为他取名。可惜,历史对刘禅的评价普遍不高,认为他愚钝。但刘禅也有优点,他非常听话,诸葛亮说的都能照做。不过,他的缺点同样明显,谁说话他都信,尤其是在诸葛亮去世后,更加轻信奸臣谗言,沉迷享乐。最终,面对魏将邓艾兵临城下,刘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
蜀汉作为三国中的大国,虽然不及魏吴,但要灭亡也绝非易事。那么,刘禅为何会做出投降的决定?网络上流传着各种说法,甚至有人认为这与关羽失荆州有关。但实际上,蜀汉灭亡与关羽关系不大。关羽镇守荆州,而蜀汉的核心地盘在西川,相距遥远。
蜀汉的灭亡,主要归咎于诸葛亮。诸葛亮连年北伐,耗费大量兵力和物资,却未能取得实际成果,反而极大削弱了蜀汉的国力。诸葛亮权势极大,朝中大臣无人敢反对他,更不用说劝阻北伐。就连后主刘禅劝他休兵养民,他也以先帝遗旨为由,逼迫刘禅默许。
连年征战使蜀汉国力严重透支,每次北伐失败后粮草枯竭。孙权派使者访问蜀汉,回来后感叹:“路荒芜,百姓面色憔悴,朝廷中无人敢言忠告。”可见蜀汉内部状况之糟糕。不要盲目相信小说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他其实是误国误民的“伪英雄”。以当时蜀汉的实力,守住西川尚且艰难,更别说进行北伐。
诸葛亮的坚持连年用兵,最终把蜀汉国力掏空。到了末期,蜀汉连基本防御都难以维系。魏将邓艾奇袭蜀地,途径各地州县几乎无人抵抗,兵不血刃直捣成都。蜀汉已经无力组织有效防守。
最终,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出面领兵抵抗,但他们只能带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因为大部分精兵都被姜维调往剑阁防守。诸葛瞻父子兵败被杀。魏军拿到了蜀汉户籍簿,当时全国人口不足百万人,军队十万,官吏四万,蜀汉的穷困可见一斑,如何能持久抵抗魏国?
诸葛亮过于急切,急于北伐复兴汉室,弱小的蜀汉却连续用兵,结果损兵折将加速灭亡。蜀汉后期人才断层,随着早期刘备的将领相继凋零,五虎上将皆已去世,蜀汉陷入青黄不接,人才枯竭的窘境,廖化成为了先锋。
蜀汉后期尚存的几位人才,如马谡和魏延,竟被诸葛亮亲手处置。魏延是三国后期最勇猛的将军,令敌军胆寒,却被诸葛亮指控叛逆杀害。马谡虽有才干,但实战经验不足,第一次上阵失败,便被诸葛亮斩首,时年仅三十多岁,正值壮年。世上哪有常胜将军?若刘备还在,绝不会允许诸葛亮这样做。
刘备在世时,能制衡诸葛亮。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决策用人,二人互补,令蜀汉达到了鼎盛。刘备一死,诸葛亮的弱点显露无遗。刘备非常重视魏延,任命他守汉中这战略要地。魏延提出攻守良策,刘备十分赞赏,众人皆服。然而刘备死后,魏延处处受诸葛亮压制,委屈极大。
魏延曾建议用五千精兵奇袭长安,但诸葛亮坚决反对。若采纳此计,北伐早已成功。自此以后,魏延沉默不语,郁郁不得志。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远没有传说中那么伟大。
诸葛亮的军事行动没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反而加速了蜀汉的灭亡。三国格局已定,北方强盛,南方较弱。若三国持续和平发展,蜀汉至少能延续数百年甚至更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